top of page
  • STEVEN RIVER

【BACK TO SCHOOL】去巴黎上一堂L’ÉCOLE的鏤空琺瑯彩繪課


來到巴黎,除了血拼,其實還有更有品味更有樂趣的活動,就像到位於巴黎市中心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的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上一堂關於高級珠寶藝術的課,親身體驗珠寶工藝創作所需要的技術、時間及耐性,將會從此改變你對高級珠寶的認知與欣賞角度。

珠寶迷的朝聖地

由VAN CLEEF & ARPELS於2012年支持創辦的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向公眾開放的珠寶行業啟蒙教育機構。學院的師資團隊超過30人,都是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寶石學家、歷史學家、珠寶工匠、寶石鑲嵌師、繪圖師、模型製作師、漆藝工匠及琺瑯工藝師等專家或手工藝大師。學院設計的教學課程包括20多項,涵蓋高級珠寶設計及製作的多個範疇。每節課堂2至4小時,均以兩名或以上的導師,以法語或英語授課。課程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除了上堂聽書了解各種背景知識外,當然還要動手體驗各種手工藝的基礎技巧,試過便知道即使是畫一張鑽石彩圖或打造一個對稱的手工蠟模,都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

喜歡珠寶的你,當然對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並不陌生,甚至在學院隔年來港辦學的時候,已經參與過一些課堂。誠然,在巴黎的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上堂,被當地的藝術氣息包圍,比起在香港更有氣氛,所以如果你是珠寶迷,又打算到巴黎旅遊,我推薦你一定要到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打卡」,甚至預約課堂親身感受一下這一份無可複製的體驗。

認識琺瑯工藝的前世今生

經過巴黎一區的凡登廣場,轉個彎便來到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一座建於18世紀的私人府邸,門面簡約低調,切合高級學府的形象。推開玻璃大門,在接待處登記後,走上一道旋轉樓梯,便來到另一個接待處,換上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的白袍,走入一個設計時尚舒適的大廳。大廳一邊的書架上放有很多關於高級珠寶工藝的叢書,是個可以花半天來輕鬆閱讀的好地方。我們參與的是早課,在大廳的另一邊有一張放滿法式糕點及飲品的自助早餐桌,我們享用過早餐後,便走入課室,開始上堂。寬敞的課室燈光柔和,每個學員的工作桌面上早已預備好課堂所需的工具與教材。

我們今次選修的是4小時的珠寶與大明火琺瑯課堂,由兩位導師向我們8位學員授課,將「珠寶與大明火琺瑯」這個主題分成4個部分來講解:首先「從沙變成玻璃」開始認識何謂琺瑯;然後再細味西方琺瑯裝飾飾物及珠寶的時代演進;並認識琺瑯工藝過程中最重要的「三重火」魔法,以及了解各種主要琺瑯技術。

所謂琺瑯,簡單的說就是將以玻璃材質為主的彩釉,覆在金屬表面上反覆焙燒結合。琺瑯工藝除了美化裝飾外,還有強化物件及提供保護等功能。可以說,有玻璃才有琺瑯,其實玻璃是一次偶然的發現,大約3000年前,有人在白色石英沙灘上意外地混入了天然梳打礦物後生火,結果燒成了半透明的結晶體,玻璃就是這樣誕生了!而早於石器時代,人類已經使用天然的火山玻璃來作為工具及武器,在古埃及時代便已經有記載用玻璃作器皿及在貴金屬珠寶上燒製彩色琺瑯。到了17、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貴族將溶化的玻璃釉直接在金屬表面上熔合製作珠寶首飾,令琺瑯藝術品變得非常流行。

在琺瑯工藝過程中,有所謂最重要的「三重火」。「第一重火」是把砂變成玻璃,混合石英砂、碳酸鈉及氧化鈣,再以攝氏1,000度的高溫燒成玻璃熔液,然後將玻璃熔液倒入模具,再以硬水將焙液冷卻。 「第二重火」是玻璃變成琺瑯的關鍵:將不同分量及種類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混合玻璃粉、氧化鈣來高溫燒製,待冷卻後便會得出不同色彩的「琺瑯餅」(Enamel Cake)。把「琺瑯餅」研碎後,便製成了琺瑯粉,也可混入粘土經濕磨後變成琺瑯漿。「第三重火」就是我今次來到巴黎要體驗的──琺瑯與金屬熔合的燒製過程。「第三重火」要燒得「出色」,對於時間的拿捏至關重要,愈鮮艷的顏色如紅色黃色愈難掌握燒焙溫度與時間的配合,而要燒出綠色及藍色則相對較為容易。因此對於琺瑯師來說,「燒得精準出色」便成為了他們對琺瑯工藝的追求。

琺瑯工藝有幾多種?

在與金屬熔合的琺瑯工藝並不只得單一的技法,在課堂上,我們便認識了6種不同的琺瑯工藝技術。

1. 內填琺瑯 (Champlevé) 技術是在設計好形狀的鏤空厚金屬基板內填入琺瑯。工匠將濕粉狀琺瑯填在基板雕刻好的凹槽內,然後進行燒製。燒製後,再用細砂紙打磨表面,去除多餘琺瑯,賦予其光澤。這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因為最輕微的不規則或者任何異物都會使琺瑯無法緊附於金屬基板上。雕鏤最初的輪廓需要極高的標準以及對細節一絲不苟。內填琺瑯技術完成後,色彩區域會被金屬邊框包裹。

2. 掐絲琺瑯 (Cloisonné) 技術是利用細如髮絲的金屬線於金屬基板上圈出圖案外框,再將琺瑯釉調和液填入金線框中,經高溫燒製定色,拋磨上光。掐絲琺瑯作品有著細緻的金屬線條,搭配鮮艷出彩的琺瑯,比起內填琺瑯技法更複雜,更華麗。

3. 金屬薄片嵌飾琺瑯 (Pai l lonné) 技術就是把「箔片」(paillon)嵌入兩層琺瑯之間。由於琺瑯的透明特性,這項技術可將表面妝點得光彩奪目,綻放金屬光澤。

4. 彩繪玻璃琺瑯 (Pique-à-jour enamel) 技術可使光線穿透琺瑯,如同穿透彩色玻璃一樣。彩繪玻璃琺瑯由VAN CLEEF &ARPELS位於梅蘭的製錶工作坊特別研創,讓琺瑯呈現圖案的三維外形。琺瑯的透明特質和立體效果,令成品更富層次感。

5. 微繪琺瑯 (Miniature Enamel Painting) 技術,又稱畫琺瑯,就是用琺瑯釉料為繪畫的色料,繪製畫作於主體物料上,然後經高溫燒製成色、拋磨上光。

6. 背光剪影琺瑯 (Grisaille) 工藝就是在黑底上塗白色顏料。這項工藝最初由VAN CLEEF & ARPELS發明,首先在金屬基板上覆蓋一層黑色琺瑯,難度在於這層琺瑯必須厚實光滑、毫無雜質,才能經受得住多次燒製。這種工藝採用比傳統琺瑯粉末更為細緻的琺瑯粉末,然後與專為Grisaille背光剪影琺瑯技術研製的天然香精混合。這種稱為「利摩日白釉」(Blanc de Limoges)的白色顏料,其塗抹的厚薄程度視所需效果而定。塗層越薄,透明顏料下面的黑底就越明顯,白色也就越接近灰色。Grisaille背光剪影琺瑯先用筆刷塗抹,後用細針描畫。燒製完成後,作品即呈現出華麗神秘的建築浮雕效果。

琺瑯工藝初體驗

聽完歷史,認識了各種琺瑯工藝技法,終於到了親手體驗珠寶上琺瑯藝術的時候。開始之前,其中一位琺瑯大師向我們示範如何將原料研碎,並挑選出可呈現色彩的粉末。我們的工作檯上,有一張畫有鏤空蝴蝶圖案及印有編號的琺瑯顏色磚。首先,我要從25種顏色中選出今次製作的6個主色,然後把編號寫在下面的6個圓圈內,方便識認。之後便要決定在蝴蝶的不同部分填上哪種顏色的琺瑯釉。

取得所需的琺瑯釉後,便開始為金屬蝴蝶上釉,蝴蝶下方的翅膀是實心的,用內填琺瑯 (Champlevé)技巧上釉,還不算太困難,但上釉的厚薄度將會影響燒製後琺瑯的色彩及質感。 蝴蝶下方的翅膀有很多鏤空的小孔,要在這些小孔上填入琺瑯釉,這種工藝稱之為鏤空琺瑯彩繪。這種手工藝的難度在於要把只有一點黏性的琺瑯釉填入這些大大小小的鏤空位置,孔愈大便愈難填,我曾經多次把孔填好之後,因為未乾的琺瑯釉本身有重量而掉下來,又要重新填過。經過了兩個小時的反覆嘗試,我覺得要拿捏琺瑯釉的厚度及黏稠度至為重要,其次就是手要定,要在半毫米不夠的微小空間填上琺瑯而不出界,實在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及定力。

完成第一輪上琺瑯釉的工作後,便可以把蝶蝶放進明火燒爐以攝氏900度作第一輪焙燒。導師把我的彩色蝴蝶送進明火燒爐,大約幾分鐘後再從燒爐中取出,當我第一眼看見我那隻「剛出爐」的蝴蝶,老實說,跟我想像的模樣實在差太遠了!首先本來填上又紅又紫的琺瑯釉蝴蝶,出爐後的一刻竟然有點像黑碳頭!後來經導師講解後才知道要待琺瑯冷卻後,顏色才會漸漸顯現。不過即使如此,我那隻蝴蝶本來紫色的部分竟然變成了啡色,可幸的是紅色部分還算鮮艷。

然後,導師又叫我在原本有琺瑯的位置再重新塗上一層琺瑯釉,然後再次放進明火燒爐,再燒一次。由於我選了兩種不同的質感的琺瑯釉,因此,待冷卻後,蝴蝶的兩邊翅膀,一邊是較為通透的質感,令一邊則比較亮麗有光澤。雖然我那隻未經磨滑上光的蝴蝶算不上合格之作,但來到巴黎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上課的體驗,卻是此行的最大收穫。

完成了這堂「珠寶與大明火琺瑯」課,親手體驗過琺瑯工匠的工作,讓我更加佩服他們一雙熟練的巧手,以及對明火燒製時間及溫度的精準拿捏。這些寶貴經驗需要不斷嘗試而累積得來,傳統工藝的傳承價值,在於無法用機械或科技去取代工匠的經驗及一雙巧手,而做出來的每件工藝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

bottom of page